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珍宝库里股市配资开户,藏着一件能步履生姿的宝贝。它不是玉佩叮咚,也不是铜铃摇曳,而是一件用纯金打造的“树”形冠饰——当它的主人迈步时,鎏金的枝叶会轻轻颤动,叶片碰撞的细碎声响,像把整个春天的鸟鸣都缀在了发间。
这就是晋代的花树状金步摇,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房身村晋墓,如今将以数字藏品的形式,于8月12日12:00在鲸探平台正式与大家见面。这件高27.3厘米的千年金饰,藏着比黄金更珍贵的秘密。
从“步摇”到“慕容”:金饰里藏着部族密码
别小看这件金步摇,它的基部仅长5.2厘米、宽4.5厘米,却牵着一段关于部族名称的传奇。史书记载,鲜卑慕容部因喜戴这种缀满金叶的步摇冠,被诸部呼为“步摇”,久而久之音讹成“慕容”——可以说,这件金步摇正是慕容部得名的见证。
展开剩余77%花树状金步摇
作为慕容鲜卑特有的冠饰,它承载着部族的文化基因。在朝阳地区的慕容鲜卑墓葬中,已集中出土16件类似步摇,而这件花树状金步摇尤为典型。细看它的基座,金博山的造型专门用于和头发缠绕固定;历经千年,枝上的金叶子仍保持着栩栩如生的姿态。回溯1600多年前,它们曾共同装点着燕国的主人,在盛大的集会中闪耀光芒。
工匠以金博山上缭绕的步摇枝为托,经手工弯曲做出几个圆环,极薄的桃形金缀叶若即若离地挂在圆环上,天生带着灵动的颤动感。远远望去,仿佛一树金花正在风中绽放。想象鲜卑贵族将它佩戴于头顶,出席部族集会时,金叶随步履轻摇,一步一颤动,如树随风轻摆,似金色花开满枝,万道光芒洒落;细碎的碰撞声如风铃般清脆,既显身份尊贵,又透着游牧民族特有的灵动。步摇是中国古代红极一时的头戴饰品,而这件花树状金步摇,正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代表。
锤鍱出的金世界:27.3厘米里的匠心
要让沉重的黄金呈现“花树绽放”的轻盈,工匠的手艺藏着怎样的巧思?
这件步摇通体以锤鍱(yè)工艺制成——工匠将金块反复捶打延展,塑出轻薄的基座与分枝,再用錾刻勾勒细节。最妙的是那些桃形金摇叶:虽为金属质地,却薄如纸片,边缘打磨得圆润光滑,悬在小环下能360度自由摆动。与中原地区“垂珠步摇”不同,它通体不见一颗垂珠,仅以层层叠叠的金叶构成韵律,因此也被称为“摇叶步摇”。
当你近距离观察,会发现分枝的缠绕角度暗藏玄机:既保证了整体造型的饱满,又让每片金叶都能不受遮挡地随风颤动,兼顾美观与功能性。
数字技术让金叶再响千年
这件花树状金步摇有多珍贵?作为慕容鲜卑文化的重要特征物,它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展览现场连灯光都要严格控制。
如今,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,辽宁省博物馆不断深化文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。本次推出的花树状金步摇数字藏品,通过3D扫描技术复刻了每一枚金叶的轮廓、每一处小环的缠绕轨迹。当你拥有这份数字藏品,就能把它“捧在手心”:放大看基部穿孔的细微磨损,旋转360度欣赏分枝的生长态势,甚至能模拟佩戴时的动态。
北方马背上的淬火艺术:绿釉贴团龙菊花纹双孔鸡冠壶
本期除花树状金步摇外,辽宁省博物馆还为大家带来了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——绿釉贴团龙菊花纹双孔鸡冠壶。这件鸡冠壶是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,其造型模仿契丹人日常使用的皮囊壶烧制而成,独特设计保留了契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。壶体顶部的两个小孔用于穿绳,方便契丹人随身携带,无论策马驰骋还是长途迁徙,都能随时取用壶中饮品,实用又便携,堪称当时的“吨吨壶”;若是穿越回辽代,想必也是旅行博主出门的必备好物。
绿釉贴团龙菊花纹双孔鸡冠壶
金叶的颤动里藏着慕容鲜卑的传奇,皮囊壶的曲线中凝聚着契丹人的烟火。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明碎片,此刻正以数字的形式重新聚合。或许,这就是文物数字化的意义——不仅是让珍宝走出展柜,更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明的守护者,在指尖传承那些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。
辽博馆藏一级文物、镇馆之宝“金步摇曳・绿釉团龙”主题数字藏品,将于8月12日12:00惊艳亮相鲸探平台!花树状金步摇,行走间古韵流淌;绿釉贴团龙菊花纹双孔鸡冠壶,尽显民族风情。这些珍贵的传统文物化身数字藏品,即将触达您的掌心。赶紧定好闹钟,准时把这份穿越时光的独特礼物收入囊中,成为专属的文化守护者!
来源:文创工作专班
发布于:北京市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